要知道小朋友是不是「不問自取」,首先要看看小朋友自制能力的發展階段。有些心理學家 (Mischel et al., 1989) 曾就你所問的問題,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,來測試一下小朋友的自制能力。
研究人員找來一些4至5歲的小朋友。每次請一位小朋友進入實驗室。在實驗室內有一張桌子,桌子上放了小朋友喜歡的糖果。研究人員告訴小朋友:「你可以吃桌上的糖果。不過如果您等姐姐回來才吃的話,姐姐會給您更多糖果呢!」然後,研究人員離開實驗室15分鐘,看看小朋友能不能控制自己,不吃桌上的糖果。
在實驗過程中,有些小朋友為了不讓自己看見那些「誘惑」,緊緊閉上自己的眼睛,或背著那些糖果。有些小朋友用行為來對抗心魔,拉自己的辮子、踢桌子,甚至用手打那些糖果。結果,大部分小朋友堅持不到三分鐘便放棄了,但仍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控制自己的慾望,等姐姐回來給他們更多糖果。
到初小階段,更多小朋友能夠控制自己了;而到了高小階段,絕大部分的小朋友也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慾望。
當然,引發小朋友「不問自取」,可能還有其他因素會影響他們的 (例如環境因素、資源的多寡、有沒有「同黨」等等),不能一概而論。不過,就小朋友的發展階段而言,高小的小朋友,應該有足夠能力判斷自己的行為是否適當,並有自律性去控制自己的行為 (註:有能力不代表一定願意做)。
參考資料
Mischel, W., Shoda, Y., & Rodriguez, M. L. (1989). Delay of gratification in children. Science, 244, 933-938. |